蛋白粉适合什么人吃| 坐骨神经痛吃什么药好| 三个鬼念什么| 去冰和常温有什么区别| 色弱和色盲有什么区别| 大陆人去香港需要什么证件| 早搏有什么症状| 紧张性头痛吃什么药| 翠色什么流| bella什么意思| 用盐水漱口有什么好处| 草字头一个见念什么| 1954年属什么生肖| 妄语是什么意思| 心率过快是什么原因| 春秋鼎盛是什么意思| 气短是什么原因| 野茶属于什么茶| 帕金森是什么| 双顶径是什么意思|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缺什么微量元素| 早餐可以吃什么| 西同念什么| 中性粒细胞偏高是什么原因| 抽血能检查出什么| 后面的牙齿叫什么| 枸杞有什么作用| 狂狷是什么意思| 吃什么水果美白| 氯化钠是什么盐| 坐飞机需要带什么证件| 舌头溃疡用什么药| 以示是什么意思| 姜黄是什么东西| 1025是什么星座| 金牛座是什么性格| 小孩铅过高有什么症状| 麦粒肿吃什么消炎药| eligible是什么意思| 屎黄色是什么颜色| 你想干什么| 小ck属于什么档次| 副高是什么级别| 空调什么度数最省电| 蜜饯是什么东西| 四维是什么意思| 人流需要准备什么| 内分泌科主要看什么| 银行卡年费是什么意思| 梦魇是什么| 泰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甘油三酯偏高有什么危害| 月经期间吃西瓜有什么影响| 劫伤是什么意思| 方脸适合什么发型| 喝荷叶茶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湖北九头鸟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违反禁令标志指示| 珍馐是什么意思| 夏至是什么| 孕妇吃海带有什么好处| 过敏性皮炎吃什么药| 胃酸反流吃什么药| 为什么晚上睡觉老是做梦| 为什么会得耳石症| 0和1是什么意思| 儿童矮小挂什么科| 为什么做梦| 冰山一角是什么生肖| 扩心病是什么病| 依托考昔片是什么药| sancanal是什么牌子| 蝙蝠飞到家里是什么预兆| 占卜是什么意思| 太原为什么叫龙城| 孩子感冒发烧吃什么药| 梦见游泳是什么预兆| 朋友的反义词是什么| 什么的尾巴有什么作用| 肝硬化前期有什么症状| 三书六礼指的是什么| 衣字旁有什么字| 踮脚走路有什么好处| 硫酸是什么| 打豆豆什么意思| 麝牛是什么动物| 介入医学科是什么科室| 红细胞压积偏低是什么意思| 城隍庙求什么最灵| 橄榄菜长什么样子图片| 丹毒用什么药膏| 干咳是什么原因| 缺黄体酮会有什么症状| 闹乌龙是什么意思| 肠镜活检意味着什么| 苹果什么时候吃最好| 什么是佛跳墙| 低血钾吃什么| 嘴发麻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梦见牙掉了一颗是什么意思| 喝什么可以减肥瘦肚子| 外阴瘙痒用什么药膏好| 地雷是什么意思| 一个小时尿一次是什么原因| 小酌怡情下一句是什么| 甲状腺激素是什么| 69年属什么生肖| 晨五行属什么| 嘴唇周围长痘痘是什么原因| 红枸杞有什么功效| 牛肉和什么蔬菜搭配好| 吃什么升血压最快| x是什么牌子的衣服| 红花泡水喝有什么功效| 一品诰命夫人是什么意思| 左大腿外侧麻木是什么原因| 嘴唇暗紫色是什么原因| 严重失眠吃什么中成药| 水中毒是什么| 985高校是什么意思| 大姨妈来了可以吃什么水果| 巨蟹座女生喜欢什么样的男生| 什么情况下吃速效救心丸| 吹空调流鼻涕吃什么药| 谢邀什么意思| 宝宝有口臭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打火机里面的液体是什么| 鞑虏是什么意思| 出煞是什么意思| 智商100属于什么水平| 减肥喝什么茶| 什么降血压效果最好| 主动权是什么意思| 心里害怕紧张恐惧是什么症状| 汗斑用什么药膏| 科学的尽头是什么| 滴滴什么意思网络用语| 食管裂孔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心率低是什么原因| 洛基是什么神| 拉绿屎是什么原因| 只要睡觉就做梦是什么原因| 梦见洗头是什么预兆| 五加一笔是什么字| 满月是什么意思| 嘴唇轻微发麻什么病兆| 葛优躺是什么意思| 刮脸有什么好处与坏处| 梦见自己掉河里了是什么意思| 溶肌症的症状是什么| 一直打嗝是什么原因| 不锈钢肥皂是什么原理| 十指不沾阳春水什么意思| 经期洗头有什么危害| 牵牛花是什么颜色| 622188开头是什么银行| 急性阑尾炎什么症状| zv是什么品牌| 属狗的和什么属相最配| 阴历是什么| 上午九点多是什么时辰| 什么人不洗澡| 樱花的花语是什么| 身上有白斑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乐高为什么这么贵| 喉咙痛喝什么| 胎芽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人均可支配收入| 外婆菜是什么| 和珅属什么生肖| 查激素挂什么科| 荣字五行属什么| 汉尼拔是什么意思| 滴虫性阴炎用什么药效果最好| 意守丹田是什么意思| 蜂蜜水什么时候喝好| 金钱草长什么样子图片| 余情未了什么意思| 吃维生素c和维生素e有什么好处| 电灯泡是什么意思| 扑炎痛又叫什么| 腿抖是什么病的预兆| 鱼泡是什么| 褒义是什么意思| 2月2号是什么星座| 男鼠配什么生肖最好| 小金鱼吃什么食物| 桂花乌龙茶属于什么茶| 黄疸有什么症状| 大脚趾头麻木是什么原因| 吃什么不长白头发| 天然气是什么味道| 谭咏麟为什么叫校长| 地主代表什么生肖| 屁多还臭是什么原因| 肚子里的蛔虫是什么意思| 浅是什么意思| 上火吃什么水果降火快| 四季常青财运旺是什么生肖| 85属什么| 刘晓庆什么星座| 肝内低密度灶什么意思| 胆囊切除有什么危害| 血糖低吃什么补得最快| 语素是什么| 超声波是什么意思| 妇科彩超主要检查什么| 日照是什么海| 按摩有什么好处| 12月23日什么星座| 什么是猥亵| 散光是什么症状| 吃番茄有什么好处| 男孩取什么名字好听又有贵气| 丰胸吃什么| 婀娜多姿是什么意思| 拉姆藏语什么意思| 肚子一直响是什么原因| 淀粉酶是查什么的| 婚检男性检查什么| 煨是什么意思| 毛戈平属于什么档次| 痦子和痣有什么区别| 梦见吃老鼠肉是什么意思啊| 敦促的意思是什么| 四川九寨沟什么时候去最好| 老有痰是什么原因| 促什么谈什么| 嗜睡是什么意思| 什么的生活| 贫血做什么检查能查出来| 甘油三酯高是什么| 做梦被杀了是什么征兆| rpr是什么意思| 口臭喝什么茶效果最好| 减肥为什么不让吃南瓜| 看痘痘挂什么科| 1973年属什么生肖| 心肌缺血什么症状| 错峰是什么意思| 切除一侧输卵管对女性有什么影响| 五六月份是什么星座| 吃什么能壮阳| 车前草治什么病最好| 纵是什么意思| 肌张力障碍是什么病| 尿崩症吃什么药最有效| 胃窦炎是什么症状| 跛行是什么意思| 妇科菌群失调吃什么药| mrd是什么| 这是什么品牌| 脂肪肝应注意什么| 耳鸣脑鸣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潘字五行属什么| 仙人掌什么时候开花| 今年是什么生肖年| osprey是什么牌子| 创字五行属什么| 做生意的人最忌讳什么| 张杰属什么生肖| 提拉米苏是什么| 什么食物蛋白质含量高| 干细胞是什么东西| 百度

理论 | 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建构的多维探究

2025-08-04    来源:中央社院官网     作者:王立峰、周强伟


摘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理论话语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功塑造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标识性概念,为指导和推动中国政党政治实践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不仅是我国政党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需求,也是应对现实挑战、把握发展机遇的必由之路。当前理论话语体系建设仍面临一定的挑战,其主要任务是揭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在逻辑和运行规律,提供价值导向和引领,实现科学解释与人文规范,分享中国经验与智慧,扩大国际学术影响力;构建原则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继承性与创新性、民族性与人类性、开放性与包容性、科学性与规范性相统一;构建路径则需聚焦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实践,形成原创性的概念和理论,彰显中国特色政党文化优势,学习并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主动引领政党发展议题,提升中国政党研究的学术话语权。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话语体系;自主知识体系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成功树立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这一标志性概念,不仅在理论上实现了对该制度多年实践经验的深刻梳理与清晰界定,而且在政党建设深化、政治协商机制优化、参政议政能力提升、民主监督机制完善、合作共事模式创新、制度内涵丰富以及国际交流拓展等多个关键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因此,系统总结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的宝贵实践经验,科学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话语体系,已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学界的重要使命与核心职责。实践表明,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不仅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制度完善,还要向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方向迈进。作为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国,中国在制定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时,必须深刻思考新型政党制度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更加有效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如何解决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同时,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应如何在推动全球政党制度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引领作用,以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如何在构建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实践中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均成为亟待解答的重大课题。这些都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必须具备前瞻性的思维逻辑、宽广的理论视野以及深厚的学术担当,以应对时代挑战。尽管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实践层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与显著成就,但其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相对滞后,实践中的独特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理论话语体系的鲜明特色与强大优势。在国际政党交流平台上,与中国不断提升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相匹配,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话语权仍有待增强。在国际政治学术论坛、出版物、研究成果及学术交流等领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尚显不足。理论话语体系建设的滞后,不仅削弱了其在国内政治决策咨询与实践指导中的作用,也限制了中国在国际政治学术领域的话语权。因此,无论是从服务国内政治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还是从增进国际政党间理解与合作的战略高度考虑,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时代价值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是在深刻总结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汲取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精髓与世界政党制度的先进理念,通过系统化、理论化的构建,形成的一套包含丰富概念、范畴、原理、方法及独特表达方式的理论和话语集合。这一体系不仅彰显了高度的规范性、科学性、专业性和系统性,而且在中国政党制度的实践发展中展现出强大的解释力、指导力、塑造力和推动力,成为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话语支撑。

(一)以“价值引领”构筑政治共识

“价值引领”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核心部分,“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作为理论话语体系建构的价值追求,为新时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实践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这一价值追求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反映了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广泛共识和共同愿景 。一方面,这一价值追求体现了国家与民族的整体利益。将“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作为理论话语体系的价值核心,意味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一切理论与实践活动都应围绕这一中心目标展开,确保各党派的力量在共同理想的指引下汇聚成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合力。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现代国家发展理念的深刻诠释,体现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国际视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价值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国际担当,也为各党派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过程中融入国际视野、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撑。这一理念有助于推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政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二)以“现象解释”揭示政党规律

“现象解释”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重要任务,它通过对政党现象与政党实践的深入剖析,揭示政党实践的特征与规律,为解决政党现实问题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一方面,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能够揭示政党实践中的普遍规律和特殊现象。通过对政党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进行深入剖析和总结,可以发现政党实践中的一些普遍规律和特殊现象,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的互动性、参政议政的广泛性、民主监督的有效性等。这些规律和现象对于指导政党实践、推动政党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能够为解决政党现实问题提供理论依据。针对政党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政党关系的协调、政党利益的整合、政党监督的加强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能够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策略建议。这些解决方案和策略建议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的问题和挑战,还能够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三)以“成效评价”评估制度实践

“成效评价”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必要环节,它通过对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实践活动的成效进行科学评估,肯定成绩、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一方面,这一功能体现了理论话语体系的客观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在评价政党实践活动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客观的数据和事实为依据,对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实践活动的成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这不仅有助于各民主党派正确认识自身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也为它们在未来实践中明确方向、改进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另一方面,这一功能展现了理论话语体系的公正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在评价政党实践活动时,坚持平等、公正的原则,对各党派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既肯定成绩也指出不足。这种公正的评价方式有助于激发各民主党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各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四)以“行动规范”引导政党行为

“行动规范”体现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实践导向,它通过对政党实践行动的科学化、规范化引导,有助于减少政党实践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政党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还可以为政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支持。一方面,这一功能体现了理论话语体系的理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在引领政党实践行动时,坚持理性思维的原则,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对政党实践行动进行理性分析和判断。这不仅有助于各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向,也为各民主党派在应对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时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另一方面,这一功能展现了理论话语体系的规范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在引导政党实践行动时,注重规范性的要求,对政党实践行动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引导。这不仅有助于各党派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标准,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也为各党派在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制度保障。

(五)以“未来预测”把握发展趋势

“未来预测”功能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前瞻性体现,它基于对当前政党制度现实的深刻把握,对政党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前瞻性预判,为政党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一方面,这一功能体现了理论话语体系的前瞻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在预测政党制度未来发展趋势时,坚持前瞻性的原则,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对当前政党制度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准确预判。这不仅有助于各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过程中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也为各民主党派在未来实践中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另一方面,这一功能展现了理论话语体系的引领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在预测政党制度未来发展趋势时,不仅关注当前政党制度的现状和问题,更关注未来政党制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通过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和引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能够为各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过程中提供前瞻性的指导和引领,推动政党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要素构成

理论作为一系列系统性知识的汇总,涵盖了概念、范畴、命题、原理等多个组成部分,其核心目的是对事物和现象进行深刻的理解、详尽的描述及准确的阐释。相比之下,话语则借助语言单位如词汇、语句及其承载的意义,构建了一系列用于沟通与表达的陈述形式,构成了人际交往的实质内容。与日常对话相比,理论性话语在构成要素上展现出更高的标准化、体系化及科学化特征,构建了一套既完整又严密的阐述与表达体系。此体系不仅能够客观、精确地描述与解释事物“是什么”,还具备对事物进行主观评判的能力,能够提出关于“应当怎样”的价值导向。因此,理论话语不仅具备强大的现实阐释力,更拥有深远的影响力和塑造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话语体系正是由发展实践、理论系统、话语传达、影响力等多个要素共同构成的。

(一)“发展实践”是形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现实根基

理论并非空中楼阁,话语亦非无本之木。当代中国政党政治的发展实践,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形成、发展与完善的坚实基础与出发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逐步形成,体现了中国政党政治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契合中国的国情和民意,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为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深厚的底蕴。理论话语体系是对实践活动的深刻凝练与升华,它紧密围绕实践展开,从中提炼出精髓与核心,科学把握并精准总结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特征与规律,形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话语体系。因此,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必须始终锚定实践基础,不断从中汲取新的灵感与动力。它不仅要能够准确地反映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实践活动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还要能够深刻地揭示中国政党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中国政党政治经验的科学提炼与哲学反思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同时,这一理论话语体系还应具备前瞻性的视野,能够预见并引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方向,为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推动中国政党政治的不断进步与繁荣。

(二)“理论系统”是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核心内容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话语体系是对其实践经验的深度提炼与理论化表达,借助概念、范畴、原理等手段,映射了该制度的实际运作与理性思考。这一理论框架能否深刻揭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本质,广泛影响社会认知,并有效指导实践变革,核心在于其是否紧密根植于中国政治土壤,能否从实践中敏锐捕捉问题、深入分析、有效应对,并通过体系化的构建促进理论话语的深化与创新。正如黑格尔所言:“哲学若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没有体系的哲学理论,只能表达个人主观的特殊心情,它的内容必定是带偶然性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同样需要体系化的建构,以形成科学、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不仅要能够准确描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本质特征、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还要能够揭示其与其他政党制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在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理论的创新性、前瞻性和实践性。通过深入研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经验和理论问题,提出新的概念、范畴和命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话语体系。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力量,推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话语传达”是连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与实践作用的基本途径

理论观点需要通过相应的语言符号和言说方式传递给受众。话语的表达形式、渠道及策略的差异,将直接关乎理论的效力与影响。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要发挥对政治实践的指导推动作用,就必须做好话语传达工作。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相对于日常生活话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规范性和学术性。因此,在传达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受众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将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实例和案例,使社会大众能够广泛认同和普遍接受。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和手段,如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电视、网络等媒介,拓展话语传达的途径和方式,提高话语传达的效率,扩大覆盖面。在话语传达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重话语的感召力和说服力。通过深入剖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优势,展示其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激发社会大众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和质疑,通过有理有据的辨析和阐释,增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四)“影响力”是决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传播的效能表征

理论话语体系建构的最终目的在于发挥理论对现实世界的指导作用,为实践活动提供价值导向和科学指引。对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而言,其理论话语体系的影响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决定性因素。影响力的强弱,直接关联到理论的深刻性、话语的吸引力以及传播的有效性。正如马克思所言:“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唯有深刻揭示中国政党政治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方能成为引领行动的指南,进而影响广大民众。因此,我们必须持续强化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的研究与创新,深化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更加贴合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需求,更加顺应时代潮流。同时,我们还应注重话语的有效传达与广泛传播,通过运用符合语境、贴近受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将深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政治话语。这不仅能够提升制度的表达能力,更能在国际政治交往和学术交流的舞台上展现我们的话语权,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政党政治的理解与认同,为中国政党政治的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有力的支持。

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余年间,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其制度框架日益稳固,实践经验也日渐丰富。与此同时,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为政党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念支撑、策略指导和路径规划,对各民主党派履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职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尽管取得了诸多显著成效,从总体上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建设仍滞后于政党实践的发展,尚未构建起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

(一)学术研究过度依赖西方理论

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中,我国学术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政治学理论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研究范式的选择上,更体现在对概念、范畴、方法和分析框架的引用与采纳上。一些中国学者倾向于直接引用源自西方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框架来解读中国政党问题,导致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对西方理论观点的验证或注释。这种对西方理论的过度依赖,限制了中国学者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独特性和优越性的深入挖掘,也削弱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际政治学术交流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具体而言,一些学者在研究中过于注重西方政治学理论的引用和解释,而忽视了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本土化特征的提炼和总结。他们往往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进行简单的类比或对比,而忽视了两者在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显著差异。这种类比或对比不仅无法准确揭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性和优越性,还可能误导国际社会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认知和评价。

(二)理论自信与创新精神缺失

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中,缺乏理论自信和批判创新精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学者往往受限于既有理论和权威观点,对西方理论缺乏深入的批判和反思。他们习惯于从西方文献中寻找依据和支撑,而忽视了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本土化研究的深入探索和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具体而言,一些学者在研究中过于注重引用和解释西方政治学理论,而缺乏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本土化特征的深入挖掘和提炼。他们往往将西方政治学理论视为普遍适用的真理,而忽视了其在中国具体国情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这种对西方理论的盲目追随和对本土理论的忽视现象,不仅削弱了中国学者在新型政党制度研究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制约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际政治学术交流中的传播和推广。此外,一些学者在研究中还缺乏批判创新精神。他们往往满足于对现有理论的解释和验证,而缺乏对现有理论的挑战和超越。这种缺乏批判创新精神的现象,不仅限制了新型政党制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影响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际政治学术交流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重实践描述,轻理论构建

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中,重实践描述、轻理论构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关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对具体实践的描述和分析上,产生了大量分散的、局部性的研究成果。然而,这些研究成果往往缺乏系统性、逻辑性的整合和提炼,导致理论体系的碎片化和不完整性。具体而言,一些学者在研究中过于注重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实践经验的描述和分析,而忽视了对其内在规律和普遍特征的提炼和总结。他们往往将实践经验视为研究的终点和目的,而忽视了将其上升为理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种重实践描述、轻理论构建的现象,不仅限制了新型政党制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影响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际政治学术交流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此外,一些学者在研究中还缺乏对新型政党制度理论建构的深入探讨和研究。他们往往将理论建构视为一个复杂而困难的过程,而忽视了其对于推动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种缺乏理论建构的现象不仅导致了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碎片化和不完整性,也制约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际政治学术交流中的传播和推广。

(四)理论成果实践影响力不足

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中,理论成果缺乏实践影响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一些理论研究者沉迷于概念诠释和理论推演,而忽视了理论成果如何转化为推动政党实践发展的实际力量。具体而言,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往往过于注重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而忽视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他们往往将理论研究视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和过程,而忽视了其与实践活动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象不仅限制了新型政党制度理论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推广,也影响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内实践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此外,一些学者在研究中还缺乏对理论成果实践应用的深入探讨和研究,他们往往将理论成果的实践应用视为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过程,而忽视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种缺乏实践应用的研究不仅导致了理论成果的浪费和闲置,也制约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内实践中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五)国际学术话语权有待提升

在国际政治学术交流的舞台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面临着话语权不足的问题。表现在难以提出和总结出具有中国标识和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成果,缺乏主动提出和总结自己理论话语特色和优势的意识和能力。更进一步,我们在构建与推广蕴含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特色的学术成果,以及培育具有国际声望的专家学者方面,尚缺乏系统性的战略规划与有效的机制支撑。具体而言,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往往过于注重与国际接轨和融合,而忽视了保持和发扬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他们往往将国际政治学术交流视为一个学习和借鉴的过程,而忽视了其对于推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种缺乏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现象不仅限制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际政治学术交流中的传播和推广,也影响了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此外,一些学者在研究中还缺乏对国际政治学术动态和趋势的深入了解和把握,他们往往将国际政治学术交流视为一个孤立和封闭的领域和过程,而忽视了与其他领域和过程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这种缺乏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现象,不仅制约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际政治学术交流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影响了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竞争力和主动权。

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建构的任务和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一重要论述,不仅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也为包括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内的各分支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在此基础上,我们务必深入理解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髓,进一步明确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建设的目标定位、内在逻辑和基本原则,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突破与实践创新提供坚实的支撑和指引。

(一)建构目标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建构的核心目标在于深刻挖掘并阐释该制度的内在特性与演进规律,从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实践提供科学、全面且系统的理论支撑与阐释。具体而言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揭示制度逻辑与运行规律。理论话语体系应能够准确反映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在逻辑和运行机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国家治理的一种新型政党制度。这一制度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价值,其内在逻辑和运行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如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通过深入剖析其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实践成效等方面,揭示其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价值,有助于增强人们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一制度提供理论支撑。二是提供价值导向与引领。理论话语体系应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实践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引领。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实践面临着诸多新挑战和新机遇。这些挑战和机遇不仅来自国内,也来自国际。因此,理论话语体系应能够明确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引导政党实践沿着积极健康的轨道运行和发展。这有助于确保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时保持稳健和活力,为国家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实现科学解释与人文规范。理论话语体系需兼顾科学性的解释与人文价值的规范,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丰富的话语资源。一方面,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其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这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本质和特征,为制定科学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引导,提升中国政党实践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水准。这有助于实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推动中国政党实践向着更加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四是分享中国经验与智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成功实践不仅为中国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世界各国政党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通过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分享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可以推动世界政党政治文明的共同进步和发展。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应着眼于为世界政党政治发展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促进全球政党政治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发展。五是扩大国际学术影响力。在国际政党学术交流对话中扩大中国政党学术影响力、吸引力,也是理论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政党学术交流活动,展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魅力和理论价值,可以赢得与自身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相匹配的政党学术话语权。此举不仅有助于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望与影响力,还能为世界政党文明的相互学习与共同进步注入积极动力。

(二)建构原则

在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实践是理论产生的源泉和动力,理论又是对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在建构理论话语体系时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深入分析和总结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经验教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观点和话语表述,并将这些理论观点和话语表述应用到实践中去,指导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有助于确保理论话语体系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使其能够真正服务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需要。二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在构建理论话语体系时,一方面,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政治智慧和治理经验;另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借鉴外来政党制度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吸收其有益成分,丰富和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内涵。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持续深化研究,提炼概括出新颖的概念、范畴、见解、理念及表述方式,致力于构建一个具有自主性、创新性的理论话语框架。这有助于实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增强其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三是民族性与人类性相统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政党政治展现了丰富的多样性,各国的政党制度各具特色,但是也蕴含了现代政党政治所共有的普遍性特征。因此,在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话语体系时,既要深深扎根于本国的文化根基与现实状况,塑造富含本土色彩的理论话语,又要具备全球视野与人文关怀,关注世界政党政治的发展态势和共同需求。这有助于推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走向世界舞台并赢得广泛认同。四是开放性与包容性相统一。在建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应保持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态度。开放性意味着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话语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包容性则意味着要尊重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鼓励学术争鸣和思想碰撞,促进理论话语体系的创新和发展。通过保持开放性和包容性,可以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丰富的资源。五是科学性与规范性相统一。在建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时,应注重科学性和规范性的结合。科学性意味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理论研究和话语表述,确保理论话语体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规范性则意味着要遵循一定的学术规范和标准,确保理论话语体系的规范性和系统性。通过科学性和规范性的有机结合,可以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规范的表述方式,增强其学术性和权威性。

五、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径

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不仅是我国政党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需求,也是应对现实挑战与机遇的必由之路,需要理论界的迅速响应与持续深耕。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致力于理论话语的创新,既聚焦中国政党的发展实践,又学习并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精心提炼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概念、新范畴,提出富有洞见的新观点、新理论及新表述,主动引领政党发展议题,不断提升中国政党研究的学术话语权,从而构建起一套既符合新时代要求又彰显中国特色的政党理论话语体系。这对于增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在生命力、社会亲和力、国际竞争力、创新发展力、文化软实力及全球影响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立足中国新的历史方位 ,聚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是一个需要思想理论的时代,是一个产生思想理论的时代,也是一个在伟大变革中不断推动思想理论向前发展的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话语体系,必须紧密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战略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同时紧密围绕中国政党发展的现实状况。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深入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活动中,从实践的最前沿敏锐地发现问题、深刻地分析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而且要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一系列实践中,敏锐捕捉新趋势、准确提炼新特征,从而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战略策略。此外,我们还需从政党制度的构建与政党关系的演变历程中,细致观察新现象、深入揭示新规律,据此制定出适应时代需求的战略策略,确保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持续与时俱进,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此过程中,我们应着重聚焦政党改革与发展的核心议题、关键环节、显著挑战及迫切需求,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有力的智力支撑,为政党实践活动提供明确清晰的方向指引。

(二)树立理论自觉自信意识 ,形成原创性概念和理论

理论自觉与自信是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重要前提。这要求政党理论研究者深化对理论应用实践的反思,强化理论创新的自主意识,在对待外来理论与本土理论保持开放心态的同时,也要审慎甄别。既要广泛吸收国际政党理论的精华,也要勇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党理论新路径。通过深入探究政党发展的新动态、新挑战,持续推出原创性的概念、范畴、见解及理论体系,逐步减少对西方学术的依附,自信地提出中国声音,打造具有自主性、原创性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表达体系。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实践中孕育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一系列原创性理论与概念,并提炼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等极具凝聚力与感染力的表述,这些理论话语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政党事业的发展。未来,我们需要持续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与宝贵经验,进行理论上的升华与思想上的提炼,力求将中国政党的发展成就与实践特色,转化为政党理论话语的独特魅力与优势,从而为中国政党实践的新探索、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同时也为世界政党政治的发展贡献中国视角、中国策略与中国智慧。

(三)挖掘优秀传统政治文化资源 ,打造中国特色政党文化

中华传统政治文化源远流长,其深厚的底蕴依托于传统哲学、政治思想和理论,孕育了诸如“和而不同”“民惟邦本”“协和万邦”等经典政治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结晶,更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和深厚的理论土壤。深入研究和提炼这些传统资源,是赋予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更多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的有效途径。通过挖掘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智慧与精髓,我们可以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注入更加鲜明的文化标识和民族特色,使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同时,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打造中国特色政党文化也是提升我国政党制度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所在。我们需要构建一套能够彰显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的理论话语体系,以更好地展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和治理成效,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借鉴。因此,我们应积极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政治文化资源,将其有机融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之中,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民族气派的政党文化,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持续发展和完善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和理论保障。

(四)关注国际政党学术动态 ,学习借鉴国外研究成果

现代政党政治已明显展现出国际化与全球化的鲜明特性,其学科架构与学术模式作为全球政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共同智慧结晶,应当由世界各国政党共同塑造、共同维护并共享其成果。因此,在致力于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话语体系时,我们要避免陷入孤立封闭的思维误区,努力克服自我中心的狭隘态度。在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中国政党实践的基础之上,时刻关注国际政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以及学术研究的新方向、新突破,广泛而深入地吸纳全球政党学术研究的精髓与精华,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丰富内涵与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与动力。与此同时,政党文化的交流互鉴已然成为推动各国政党不断进步、促进人类政党政治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更加需要展现出积极主动、自信自强以及开放包容的学术姿态,秉持平等交流、互学互鉴的友好原则,持续而深入地学习并借鉴国外政党学术的优秀成果,真正做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将这些宝贵智慧与深刻洞见融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之中,推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助力实现世界政党政治的共同进步与繁荣发展。

(五)关心人类政党共同问题 ,主动引领政党发展议题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世界各国面临的挑战也愈发凸显全球性和共同性,政党政治领域也不例外。政党制度的稳固与持久、政党与民众的紧密联系、政党的道德责任等议题,已成为全球政党学界亟待共同探索的关键领域。在此背景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需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重任,既要立足中国国情,妥善解决国内政党治理难题,又要以全球视野为标尺,密切关注全球政党政治的发展动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仅深刻彰显了中国对人类共同未来的深切关怀与责任担当,也为中国政党学术理论在全球政党政治中发挥引领作用提供了宝贵的指引。中国政党政治的学术研究应当秉持全球视野和人类视角,紧跟国际政党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从理论的高地上主动设定全球性政党议题, 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与策略,为世界各国政党提供新理念、新方法,为全球政党政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中国也应积极分享政党治理的成功经验,与世界各国政党在平等交流、互学互鉴中共同推动人类政党文明的进步,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政党学术的国际影响力,更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作为。

(六)扩大政党学术对外传播,提升中国政党学术话语权

在国际政党交流的广阔舞台上,拥有话语权是衡量一个国家政党政治影响力与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对于正在快速崛起的中国而言,提升国际政党学术话语权,意味着在国际政党学术领域发出更加响亮、更具穿透力的中国声音,提出富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智慧的解决方案,并勇于承担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责任。然而,当前的国际政党学术舞台主要由欧美国家所主导,中国政党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尚待进一步提升。这一现状不仅揭示了中国政党学术在理论创新、原创性概念构建及主体性展现方面的不足,而且凸显了中国政党学术在国际传播如传播意识和传播能力方面尚存在短板。面对这一挑战,中国应充分利用自身政党发展的深厚实践与丰硕理论成果,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政党学术交流,不断提升中国政党学术的国际能见度与影响力。具体而言,中国可以通过设立国际性政党学术组织,定期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搭建便捷的外文政党学术平台,翻译并广泛推广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影响力的学者队伍等一系列举措,来增强中国政党学术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将有助于中国政党学术从国际学术的边缘地带逐步迈向中心舞台,引领国际政党学术发展的新趋势,推动构建更加多元、包容、开放的国际政党学术格局,为国际政党政治的交流互鉴和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旨在提升中国政党理论在全球语境下的阐释能力、塑造能力、影响力及话语权,关键在于紧密围绕中国政党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剖析政党实践的动态变化,系统总结中国政党制度的成功经验,并广泛关注全球政党政治面临的共性问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深刻认识到,一个兼具国际学术前沿性、权威性和广泛影响力的政党理论话语体系,其形成不仅依赖于国家硬实力的坚实基础与相对完善的学科体系支撑,更离不开专家学者们的主动担当与不懈努力。他们需要持续产出具有鲜明中国标识、深刻体现中国智慧的高水平理论研究成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丰富与完善贡献力量。展望未来,随着中国政党理论研究者的理论自觉与自信日益增强,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一个与中国综合国力相匹配、与国际地位相符合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将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日趋成熟。这一体系不仅将为中国政党政治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将彰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全球政治舞台上的独特价值与影响力。

来源 |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5年第2期(作者王立峰、周强伟,王立峰系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周强伟系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理论 | 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建构的多维探究


摘要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理论话语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功塑造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标识性概念,为指导和推动中国政党政治实践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不仅是我国政党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需求,也是应对现实挑战、把握发展机遇的必由之路。当前理论话语体系建设仍面临一定的挑战,其主要任务是揭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在逻辑和运行规律,提供价值导向和引领,实现科学解释与人文规范,分享中国经验与智慧,扩大国际学术影响力;构建原则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继承性与创新性、民族性与人类性、开放性与包容性、科学性与规范性相统一;构建路径则需聚焦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实践,形成原创性的概念和理论,彰显中国特色政党文化优势,学习并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主动引领政党发展议题,提升中国政党研究的学术话语权。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话语体系;自主知识体系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成功树立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这一标志性概念,不仅在理论上实现了对该制度多年实践经验的深刻梳理与清晰界定,而且在政党建设深化、政治协商机制优化、参政议政能力提升、民主监督机制完善、合作共事模式创新、制度内涵丰富以及国际交流拓展等多个关键领域,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因此,系统总结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的宝贵实践经验,科学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话语体系,已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学界的重要使命与核心职责。实践表明,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不仅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制度完善,还要向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方向迈进。作为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国,中国在制定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时,必须深刻思考新型政党制度如何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何更加有效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如何解决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同时,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应如何在推动全球政党制度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引领作用,以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如何在构建人类政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实践中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均成为亟待解答的重大课题。这些都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必须具备前瞻性的思维逻辑、宽广的理论视野以及深厚的学术担当,以应对时代挑战。尽管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实践层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与显著成就,但其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相对滞后,实践中的独特优势尚未充分转化为理论话语体系的鲜明特色与强大优势。在国际政党交流平台上,与中国不断提升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相匹配,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话语权仍有待增强。在国际政治学术论坛、出版物、研究成果及学术交流等领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尚显不足。理论话语体系建设的滞后,不仅削弱了其在国内政治决策咨询与实践指导中的作用,也限制了中国在国际政治学术领域的话语权。因此,无论是从服务国内政治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还是从增进国际政党间理解与合作的战略高度考虑,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时代价值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是在深刻总结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汲取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精髓与世界政党制度的先进理念,通过系统化、理论化的构建,形成的一套包含丰富概念、范畴、原理、方法及独特表达方式的理论和话语集合。这一体系不仅彰显了高度的规范性、科学性、专业性和系统性,而且在中国政党制度的实践发展中展现出强大的解释力、指导力、塑造力和推动力,成为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话语支撑。

(一)以“价值引领”构筑政治共识

“价值引领”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核心部分,“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作为理论话语体系建构的价值追求,为新时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实践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这一价值追求不仅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也反映了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广泛共识和共同愿景 。一方面,这一价值追求体现了国家与民族的整体利益。将“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作为理论话语体系的价值核心,意味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一切理论与实践活动都应围绕这一中心目标展开,确保各党派的力量在共同理想的指引下汇聚成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大合力。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现代国家发展理念的深刻诠释,体现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国际视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价值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国际担当,也为各党派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过程中融入国际视野、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理论支撑。这一理念有助于推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政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二)以“现象解释”揭示政党规律

“现象解释”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重要任务,它通过对政党现象与政党实践的深入剖析,揭示政党实践的特征与规律,为解决政党现实问题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一方面,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能够揭示政党实践中的普遍规律和特殊现象。通过对政党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和成功经验进行深入剖析和总结,可以发现政党实践中的一些普遍规律和特殊现象,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的互动性、参政议政的广泛性、民主监督的有效性等。这些规律和现象对于指导政党实践、推动政党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能够为解决政党现实问题提供理论依据。针对政党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政党关系的协调、政党利益的整合、政党监督的加强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能够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策略建议。这些解决方案和策略建议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的问题和挑战,还能够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三)以“成效评价”评估制度实践

“成效评价”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必要环节,它通过对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实践活动的成效进行科学评估,肯定成绩、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一方面,这一功能体现了理论话语体系的客观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在评价政党实践活动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客观的数据和事实为依据,对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实践活动的成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这不仅有助于各民主党派正确认识自身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过程中的作用和贡献,也为它们在未来实践中明确方向、改进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另一方面,这一功能展现了理论话语体系的公正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在评价政党实践活动时,坚持平等、公正的原则,对各党派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既肯定成绩也指出不足。这种公正的评价方式有助于激发各民主党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各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四)以“行动规范”引导政党行为

“行动规范”体现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实践导向,它通过对政党实践行动的科学化、规范化引导,有助于减少政党实践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政党实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还可以为政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支持。一方面,这一功能体现了理论话语体系的理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在引领政党实践行动时,坚持理性思维的原则,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对政党实践行动进行理性分析和判断。这不仅有助于各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向,也为各民主党派在应对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时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另一方面,这一功能展现了理论话语体系的规范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在引导政党实践行动时,注重规范性的要求,对政党实践行动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引导。这不仅有助于各党派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标准,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也为各党派在维护国家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了制度保障。

(五)以“未来预测”把握发展趋势

“未来预测”功能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前瞻性体现,它基于对当前政党制度现实的深刻把握,对政党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前瞻性预判,为政党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一方面,这一功能体现了理论话语体系的前瞻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在预测政党制度未来发展趋势时,坚持前瞻性的原则,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对当前政党制度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准确预判。这不仅有助于各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过程中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也为各民主党派在未来实践中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另一方面,这一功能展现了理论话语体系的引领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在预测政党制度未来发展趋势时,不仅关注当前政党制度的现状和问题,更关注未来政党制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通过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判和引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能够为各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过程中提供前瞻性的指导和引领,推动政党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要素构成

理论作为一系列系统性知识的汇总,涵盖了概念、范畴、命题、原理等多个组成部分,其核心目的是对事物和现象进行深刻的理解、详尽的描述及准确的阐释。相比之下,话语则借助语言单位如词汇、语句及其承载的意义,构建了一系列用于沟通与表达的陈述形式,构成了人际交往的实质内容。与日常对话相比,理论性话语在构成要素上展现出更高的标准化、体系化及科学化特征,构建了一套既完整又严密的阐述与表达体系。此体系不仅能够客观、精确地描述与解释事物“是什么”,还具备对事物进行主观评判的能力,能够提出关于“应当怎样”的价值导向。因此,理论话语不仅具备强大的现实阐释力,更拥有深远的影响力和塑造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话语体系正是由发展实践、理论系统、话语传达、影响力等多个要素共同构成的。

(一)“发展实践”是形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现实根基

理论并非空中楼阁,话语亦非无本之木。当代中国政党政治的发展实践,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形成、发展与完善的坚实基础与出发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逐步形成,体现了中国政党政治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契合中国的国情和民意,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为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深厚的底蕴。理论话语体系是对实践活动的深刻凝练与升华,它紧密围绕实践展开,从中提炼出精髓与核心,科学把握并精准总结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特征与规律,形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话语体系。因此,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必须始终锚定实践基础,不断从中汲取新的灵感与动力。它不仅要能够准确地反映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实践活动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还要能够深刻地揭示中国政党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中国政党政治经验的科学提炼与哲学反思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同时,这一理论话语体系还应具备前瞻性的视野,能够预见并引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方向,为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推动中国政党政治的不断进步与繁荣。

(二)“理论系统”是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核心内容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话语体系是对其实践经验的深度提炼与理论化表达,借助概念、范畴、原理等手段,映射了该制度的实际运作与理性思考。这一理论框架能否深刻揭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本质,广泛影响社会认知,并有效指导实践变革,核心在于其是否紧密根植于中国政治土壤,能否从实践中敏锐捕捉问题、深入分析、有效应对,并通过体系化的构建促进理论话语的深化与创新。正如黑格尔所言:“哲学若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没有体系的哲学理论,只能表达个人主观的特殊心情,它的内容必定是带偶然性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同样需要体系化的建构,以形成科学、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不仅要能够准确描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本质特征、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还要能够揭示其与其他政党制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在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理论的创新性、前瞻性和实践性。通过深入研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经验和理论问题,提出新的概念、范畴和命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话语体系。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力量,推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话语传达”是连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与实践作用的基本途径

理论观点需要通过相应的语言符号和言说方式传递给受众。话语的表达形式、渠道及策略的差异,将直接关乎理论的效力与影响。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要发挥对政治实践的指导推动作用,就必须做好话语传达工作。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相对于日常生活话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规范性和学术性。因此,在传达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和受众特点,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将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实例和案例,使社会大众能够广泛认同和普遍接受。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和手段,如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电视、网络等媒介,拓展话语传达的途径和方式,提高话语传达的效率,扩大覆盖面。在话语传达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重话语的感召力和说服力。通过深入剖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优势,展示其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激发社会大众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我们还要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和质疑,通过有理有据的辨析和阐释,增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四)“影响力”是决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传播的效能表征

理论话语体系建构的最终目的在于发挥理论对现实世界的指导作用,为实践活动提供价值导向和科学指引。对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而言,其理论话语体系的影响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决定性因素。影响力的强弱,直接关联到理论的深刻性、话语的吸引力以及传播的有效性。正如马克思所言:“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唯有深刻揭示中国政党政治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方能成为引领行动的指南,进而影响广大民众。因此,我们必须持续强化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的研究与创新,深化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使其更加贴合中国政治发展的现实需求,更加顺应时代潮流。同时,我们还应注重话语的有效传达与广泛传播,通过运用符合语境、贴近受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将深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政治话语。这不仅能够提升制度的表达能力,更能在国际政治交往和学术交流的舞台上展现我们的话语权,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政党政治的理解与认同,为中国政党政治的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有力的支持。

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建设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余年间,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其制度框架日益稳固,实践经验也日渐丰富。与此同时,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为政党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念支撑、策略指导和路径规划,对各民主党派履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职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尽管取得了诸多显著成效,从总体上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建设仍滞后于政党实践的发展,尚未构建起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

(一)学术研究过度依赖西方理论

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中,我国学术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政治学理论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研究范式的选择上,更体现在对概念、范畴、方法和分析框架的引用与采纳上。一些中国学者倾向于直接引用源自西方的理论观点和分析框架来解读中国政党问题,导致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对西方理论观点的验证或注释。这种对西方理论的过度依赖,限制了中国学者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独特性和优越性的深入挖掘,也削弱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际政治学术交流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具体而言,一些学者在研究中过于注重西方政治学理论的引用和解释,而忽视了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本土化特征的提炼和总结。他们往往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进行简单的类比或对比,而忽视了两者在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社会结构等方面的显著差异。这种类比或对比不仅无法准确揭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性和优越性,还可能误导国际社会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认知和评价。

(二)理论自信与创新精神缺失

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中,缺乏理论自信和批判创新精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学者往往受限于既有理论和权威观点,对西方理论缺乏深入的批判和反思。他们习惯于从西方文献中寻找依据和支撑,而忽视了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本土化研究的深入探索和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具体而言,一些学者在研究中过于注重引用和解释西方政治学理论,而缺乏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本土化特征的深入挖掘和提炼。他们往往将西方政治学理论视为普遍适用的真理,而忽视了其在中国具体国情下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这种对西方理论的盲目追随和对本土理论的忽视现象,不仅削弱了中国学者在新型政党制度研究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制约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际政治学术交流中的传播和推广。此外,一些学者在研究中还缺乏批判创新精神。他们往往满足于对现有理论的解释和验证,而缺乏对现有理论的挑战和超越。这种缺乏批判创新精神的现象,不仅限制了新型政党制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影响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际政治学术交流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三)重实践描述,轻理论构建

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中,重实践描述、轻理论构建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关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成果多集中于对具体实践的描述和分析上,产生了大量分散的、局部性的研究成果。然而,这些研究成果往往缺乏系统性、逻辑性的整合和提炼,导致理论体系的碎片化和不完整性。具体而言,一些学者在研究中过于注重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实践经验的描述和分析,而忽视了对其内在规律和普遍特征的提炼和总结。他们往往将实践经验视为研究的终点和目的,而忽视了将其上升为理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种重实践描述、轻理论构建的现象,不仅限制了新型政党制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影响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际政治学术交流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此外,一些学者在研究中还缺乏对新型政党制度理论建构的深入探讨和研究。他们往往将理论建构视为一个复杂而困难的过程,而忽视了其对于推动新型政党制度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种缺乏理论建构的现象不仅导致了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碎片化和不完整性,也制约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际政治学术交流中的传播和推广。

(四)理论成果实践影响力不足

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研究中,理论成果缺乏实践影响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一些理论研究者沉迷于概念诠释和理论推演,而忽视了理论成果如何转化为推动政党实践发展的实际力量。具体而言,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往往过于注重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而忽视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他们往往将理论研究视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和过程,而忽视了其与实践活动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象不仅限制了新型政党制度理论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推广,也影响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内实践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此外,一些学者在研究中还缺乏对理论成果实践应用的深入探讨和研究,他们往往将理论成果的实践应用视为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过程,而忽视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种缺乏实践应用的研究不仅导致了理论成果的浪费和闲置,也制约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内实践中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五)国际学术话语权有待提升

在国际政治学术交流的舞台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面临着话语权不足的问题。表现在难以提出和总结出具有中国标识和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成果,缺乏主动提出和总结自己理论话语特色和优势的意识和能力。更进一步,我们在构建与推广蕴含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特色的学术成果,以及培育具有国际声望的专家学者方面,尚缺乏系统性的战略规划与有效的机制支撑。具体而言,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往往过于注重与国际接轨和融合,而忽视了保持和发扬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性和优越性。他们往往将国际政治学术交流视为一个学习和借鉴的过程,而忽视了其对于推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种缺乏国际学术话语权的现象不仅限制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际政治学术交流中的传播和推广,也影响了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此外,一些学者在研究中还缺乏对国际政治学术动态和趋势的深入了解和把握,他们往往将国际政治学术交流视为一个孤立和封闭的领域和过程,而忽视了与其他领域和过程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这种缺乏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现象,不仅制约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际政治学术交流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影响了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竞争力和主动权。

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建构的任务和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一重要论述,不仅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也为包括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内的各分支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在此基础上,我们务必深入理解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髓,进一步明确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建设的目标定位、内在逻辑和基本原则,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突破与实践创新提供坚实的支撑和指引。

(一)建构目标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建构的核心目标在于深刻挖掘并阐释该制度的内在特性与演进规律,从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实践提供科学、全面且系统的理论支撑与阐释。具体而言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揭示制度逻辑与运行规律。理论话语体系应能够准确反映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在逻辑和运行机制。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国家治理的一种新型政党制度。这一制度具有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价值,其内在逻辑和运行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如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通过深入剖析其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实践成效等方面,揭示其独特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价值,有助于增强人们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一制度提供理论支撑。二是提供价值导向与引领。理论话语体系应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实践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引领。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实践面临着诸多新挑战和新机遇。这些挑战和机遇不仅来自国内,也来自国际。因此,理论话语体系应能够明确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引导政党实践沿着积极健康的轨道运行和发展。这有助于确保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时保持稳健和活力,为国家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实现科学解释与人文规范。理论话语体系需兼顾科学性的解释与人文价值的规范,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实践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丰富的话语资源。一方面,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其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这有助于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本质和特征,为制定科学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引导,提升中国政党实践的文化内涵和道德水准。这有助于实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推动中国政党实践向着更加文明、和谐的方向发展。四是分享中国经验与智慧。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成功实践不仅为中国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世界各国政党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通过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分享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可以推动世界政党政治文明的共同进步和发展。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应着眼于为世界政党政治发展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促进全球政党政治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发展。五是扩大国际学术影响力。在国际政党学术交流对话中扩大中国政党学术影响力、吸引力,也是理论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政党学术交流活动,展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魅力和理论价值,可以赢得与自身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相匹配的政党学术话语权。此举不仅有助于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声望与影响力,还能为世界政党文明的相互学习与共同进步注入积极动力。

(二)建构原则

在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实践是理论产生的源泉和动力,理论又是对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在建构理论话语体系时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深入分析和总结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经验教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观点和话语表述,并将这些理论观点和话语表述应用到实践中去,指导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有助于确保理论话语体系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使其能够真正服务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需要。二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在构建理论话语体系时,一方面,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政治智慧和治理经验;另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借鉴外来政党制度的先进经验和成果,吸收其有益成分,丰富和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内涵。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持续深化研究,提炼概括出新颖的概念、范畴、见解、理念及表述方式,致力于构建一个具有自主性、创新性的理论话语框架。这有助于实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增强其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三是民族性与人类性相统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政党政治展现了丰富的多样性,各国的政党制度各具特色,但是也蕴含了现代政党政治所共有的普遍性特征。因此,在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话语体系时,既要深深扎根于本国的文化根基与现实状况,塑造富含本土色彩的理论话语,又要具备全球视野与人文关怀,关注世界政党政治的发展态势和共同需求。这有助于推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走向世界舞台并赢得广泛认同。四是开放性与包容性相统一。在建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过程中,应保持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态度。开放性意味着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不断丰富和完善理论话语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包容性则意味着要尊重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鼓励学术争鸣和思想碰撞,促进理论话语体系的创新和发展。通过保持开放性和包容性,可以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丰富的资源。五是科学性与规范性相统一。在建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时,应注重科学性和规范性的结合。科学性意味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理论研究和话语表述,确保理论话语体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规范性则意味着要遵循一定的学术规范和标准,确保理论话语体系的规范性和系统性。通过科学性和规范性的有机结合,可以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规范的表述方式,增强其学术性和权威性。

五、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径

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不仅是我国政党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需求,也是应对现实挑战与机遇的必由之路,需要理论界的迅速响应与持续深耕。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致力于理论话语的创新,既聚焦中国政党的发展实践,又学习并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精心提炼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概念、新范畴,提出富有洞见的新观点、新理论及新表述,主动引领政党发展议题,不断提升中国政党研究的学术话语权,从而构建起一套既符合新时代要求又彰显中国特色的政党理论话语体系。这对于增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在生命力、社会亲和力、国际竞争力、创新发展力、文化软实力及全球影响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立足中国新的历史方位 ,聚焦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展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是一个需要思想理论的时代,是一个产生思想理论的时代,也是一个在伟大变革中不断推动思想理论向前发展的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话语体系,必须紧密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战略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同时紧密围绕中国政党发展的现实状况。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深入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活动中,从实践的最前沿敏锐地发现问题、深刻地分析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而且要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等一系列实践中,敏锐捕捉新趋势、准确提炼新特征,从而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战略策略。此外,我们还需从政党制度的构建与政党关系的演变历程中,细致观察新现象、深入揭示新规律,据此制定出适应时代需求的战略策略,确保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能够持续与时俱进,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此过程中,我们应着重聚焦政党改革与发展的核心议题、关键环节、显著挑战及迫切需求,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有力的智力支撑,为政党实践活动提供明确清晰的方向指引。

(二)树立理论自觉自信意识 ,形成原创性概念和理论

理论自觉与自信是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重要前提。这要求政党理论研究者深化对理论应用实践的反思,强化理论创新的自主意识,在对待外来理论与本土理论保持开放心态的同时,也要审慎甄别。既要广泛吸收国际政党理论的精华,也要勇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党理论新路径。通过深入探究政党发展的新动态、新挑战,持续推出原创性的概念、范畴、见解及理论体系,逐步减少对西方学术的依附,自信地提出中国声音,打造具有自主性、原创性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表达体系。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实践中孕育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等一系列原创性理论与概念,并提炼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等极具凝聚力与感染力的表述,这些理论话语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政党事业的发展。未来,我们需要持续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与宝贵经验,进行理论上的升华与思想上的提炼,力求将中国政党的发展成就与实践特色,转化为政党理论话语的独特魅力与优势,从而为中国政党实践的新探索、新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同时也为世界政党政治的发展贡献中国视角、中国策略与中国智慧。

(三)挖掘优秀传统政治文化资源 ,打造中国特色政党文化

中华传统政治文化源远流长,其深厚的底蕴依托于传统哲学、政治思想和理论,孕育了诸如“和而不同”“民惟邦本”“协和万邦”等经典政治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结晶,更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滋养和深厚的理论土壤。深入研究和提炼这些传统资源,是赋予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更多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的有效途径。通过挖掘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智慧与精髓,我们可以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注入更加鲜明的文化标识和民族特色,使其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同时,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打造中国特色政党文化也是提升我国政党制度国际影响力的关键所在。我们需要构建一套能够彰显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的理论话语体系,以更好地展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和治理成效,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参考与借鉴。因此,我们应积极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政治文化资源,将其有机融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之中,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民族气派的政党文化,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持续发展和完善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和理论保障。

(四)关注国际政党学术动态 ,学习借鉴国外研究成果

现代政党政治已明显展现出国际化与全球化的鲜明特性,其学科架构与学术模式作为全球政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共同智慧结晶,应当由世界各国政党共同塑造、共同维护并共享其成果。因此,在致力于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话语体系时,我们要避免陷入孤立封闭的思维误区,努力克服自我中心的狭隘态度。在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中国政党实践的基础之上,时刻关注国际政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以及学术研究的新方向、新突破,广泛而深入地吸纳全球政党学术研究的精髓与精华,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丰富内涵与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滋养与动力。与此同时,政党文化的交流互鉴已然成为推动各国政党不断进步、促进人类政党政治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新时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更加需要展现出积极主动、自信自强以及开放包容的学术姿态,秉持平等交流、互学互鉴的友好原则,持续而深入地学习并借鉴国外政党学术的优秀成果,真正做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将这些宝贵智慧与深刻洞见融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之中,推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助力实现世界政党政治的共同进步与繁荣发展。

(五)关心人类政党共同问题 ,主动引领政党发展议题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世界各国面临的挑战也愈发凸显全球性和共同性,政党政治领域也不例外。政党制度的稳固与持久、政党与民众的紧密联系、政党的道德责任等议题,已成为全球政党学界亟待共同探索的关键领域。在此背景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需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重任,既要立足中国国情,妥善解决国内政党治理难题,又要以全球视野为标尺,密切关注全球政党政治的发展动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仅深刻彰显了中国对人类共同未来的深切关怀与责任担当,也为中国政党学术理论在全球政党政治中发挥引领作用提供了宝贵的指引。中国政党政治的学术研究应当秉持全球视野和人类视角,紧跟国际政党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从理论的高地上主动设定全球性政党议题, 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与策略,为世界各国政党提供新理念、新方法,为全球政党政治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中国也应积极分享政党治理的成功经验,与世界各国政党在平等交流、互学互鉴中共同推动人类政党文明的进步,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政党学术的国际影响力,更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作为。

(六)扩大政党学术对外传播,提升中国政党学术话语权

在国际政党交流的广阔舞台上,拥有话语权是衡量一个国家政党政治影响力与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对于正在快速崛起的中国而言,提升国际政党学术话语权,意味着在国际政党学术领域发出更加响亮、更具穿透力的中国声音,提出富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智慧的解决方案,并勇于承担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责任。然而,当前的国际政党学术舞台主要由欧美国家所主导,中国政党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尚待进一步提升。这一现状不仅揭示了中国政党学术在理论创新、原创性概念构建及主体性展现方面的不足,而且凸显了中国政党学术在国际传播如传播意识和传播能力方面尚存在短板。面对这一挑战,中国应充分利用自身政党发展的深厚实践与丰硕理论成果,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政党学术交流,不断提升中国政党学术的国际能见度与影响力。具体而言,中国可以通过设立国际性政党学术组织,定期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搭建便捷的外文政党学术平台,翻译并广泛推广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影响力的学者队伍等一系列举措,来增强中国政党学术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将有助于中国政党学术从国际学术的边缘地带逐步迈向中心舞台,引领国际政党学术发展的新趋势,推动构建更加多元、包容、开放的国际政党学术格局,为国际政党政治的交流互鉴和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旨在提升中国政党理论在全球语境下的阐释能力、塑造能力、影响力及话语权,关键在于紧密围绕中国政党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入剖析政党实践的动态变化,系统总结中国政党制度的成功经验,并广泛关注全球政党政治面临的共性问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深刻认识到,一个兼具国际学术前沿性、权威性和广泛影响力的政党理论话语体系,其形成不仅依赖于国家硬实力的坚实基础与相对完善的学科体系支撑,更离不开专家学者们的主动担当与不懈努力。他们需要持续产出具有鲜明中国标识、深刻体现中国智慧的高水平理论研究成果,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的丰富与完善贡献力量。展望未来,随着中国政党理论研究者的理论自觉与自信日益增强,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一个与中国综合国力相匹配、与国际地位相符合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话语体系,将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日趋成熟。这一体系不仅将为中国政党政治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将彰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全球政治舞台上的独特价值与影响力。

来源 |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5年第2期(作者王立峰、周强伟,王立峰系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周强伟系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三合生肖是什么意思 门牙旁边的牙齿叫什么 舌头有问题应该挂什么科 吃什么食物对肠胃好 空调为什么不制冷
周杰伦得了什么病 鸡胗炒什么菜好吃 大熊猫为什么有黑眼圈 hco3-是什么意思 喵星人是什么意思
黄芪的功效是什么 遥遥相望是什么意思 避孕药吃了有什么副作用 真菌感染是什么引起的 心肌酶是什么
九牧王男装是什么档次 afc是什么意思 牙痛吃什么药最好 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有什么区别 绚丽夺目的意思是什么
口若悬什么hcv8jop2ns2r.cn 规整是什么意思hcv9jop8ns3r.cn 蛇喜欢吃什么hcv9jop7ns3r.cn 什么是伴手礼hcv8jop5ns9r.cn 临床试验是什么意思hcv9jop3ns9r.cn
梦见走亲戚是什么意思hcv9jop0ns9r.cn 女人大姨妈来了吃什么最好hcv8jop7ns0r.cn 红油是什么油chuanglingweilai.com 高血压不能吃什么食物hcv7jop6ns4r.cn 脚底抽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hcv8jop6ns1r.cn
五台山是求什么的hcv9jop8ns0r.cn 孕晚期宫缩是什么感觉hcv9jop2ns3r.cn 骨密度检查是查什么hcv9jop1ns5r.cn 太阳筋疼是什么原因hcv8jop7ns8r.cn 牛皮糖是什么意思creativexi.com
春天什么花会开hcv9jop4ns1r.cn 荨麻疹涂什么药hcv9jop0ns2r.cn 老年人脚肿什么原因hcv8jop3ns8r.cn 蝴蝶花长什么样clwhiglsz.com 酱油和生抽有什么区别hcv7jop6ns3r.cn
百度